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水利与科技

一片丹心动山河 万顷碧波归稼穑

[稿件来源]:长江水利网 [作者]: [发布时间]:2019-12-12

  丹水汤汤,源远流长。《禹贡》中有记载,在战国时期丹江已通航。上至陕西龙驹寨,下达湖北老河口,且能顺汉江入航长江,是通往古都西安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枢纽。而今,清澈甘甜的生命之泉,从秦岭南麓出发,流经陕西、河南,沿着古老的足迹,迈着轻快的步伐,将水送往这片希望的田野。
  近日,笔者走进襄阳市最大的灌区——引丹灌区,重温往昔峥嵘岁月,聆听引丹灌区节水高效生态灌区改造之路上的履痕和梦想。
银河飞渡架长龙 水随人意流西东
 
  昔日鄂西北,无边黄土地,临水缺水,天雨即涝。一句民谣“种田为水愁,十年九不收”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。1958年,国家修建丹江口大型水库,鄂西北干旱问题出现转机。襄阳地委抓住引丹江水灌溉的机遇,开始建设这一浩大的工程——丹渠。
  水自丹江来,年年粮满仓。都言红旗渠是华夏河山中神奇的一笔,那么位于丹渠渠首,全长6775米的清泉沟隧道则是鄂豫二省交界中最壮观的“地下长龙”,灌区二期工程在隧洞出口新建分水塔,设三向分流,解决灌区155米高程以上高岗地自流灌溉,源源不断的为干渴的土地注入甘霖。而排子河渡槽是襄北最璀璨的“天上银河”,182跨凌空飞架。与“地下长龙”遥相呼应,正值收割时节,渡槽之下,千里沃野。
  人定胜天,此言铿锵。修渠引水入襄北,是一场战天斗地、改造山河的伟大壮举,从1969年10月伊始,到1974年7月通水,丹渠历经了5个春秋。说到丹渠建设的艰苦历程,引丹局农水处主任韩俊生望着远处的排子河渡槽,面色肃穆:“老一辈人经常说,丹渠是18万襄阳人民用锹挖、肩挑,劈山凿洞建出来的啊,那时候条件多苦,夏天晒到脱皮,冬天冻得跺脚,打通铺睡草棚,日夜轮班。”
  斗顽石、战塌方、过山头、受风霜,敢叫襄北换新颜。鄂西北人民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结束了百姓“吃水贵如油”的历史。绵延数百里的丹渠,凝聚着建设者的血汗,蕴藏着三代人的记忆。顺着韩俊生的目光看去,排子河渡槽在田间的晨雾中延伸至天际。
 
初心如月护丹渠 使命在肩历风雨
 
  从老河口市区往竹林桥镇行四十里地,看到引丹大渠,也就到了三同碑管理处。今天,巡渠人许东和往日一样,在十里渠道上值班巡逻,这里远离集镇热闹与都市喧嚣,只有虫鸣鸟叫与丹江水潺潺而过的细碎声响。从桩号22+120到30+124,这一条渠,他往返走了二十年。
  “渠管员的工作要特别细致,不能有一点疏漏。这条渠道上七个管理处,每个管理处的员工每天都要完成交接工作,在发令人与手令人处签上名字,并按顺序完成所有操作项目。”许东的布鞋、草帽和当地村民毫无二致。眼下不是开闸放水、抗旱保苗的关键时期,但许东依然冒着尚未退却的暑气,巡渠查问题,整改除隐患,坡急坎多,如履平地。
  汛期日夜轮值,人和恶劣天气一同,在闸门浅眠。三同碑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周成兵忆起2005年夏天的一次溃堤,眉头依然紧锁。那段时间接连下暴雨,山洪来了,主干渠25米的断面全部冲毁了,渠管员及时发现,马上向上级报告,当时的老河口市市委书记和引丹局局长接到通知的时候,渠道里的水已经开始倒流了,渠道中心有1米见方的漩涡,200名渠管员全力以赴投入处理。“如果不是巡渠人及时的发现,水淹没了农田和村庄,后果不堪设想!”
  寂寞坚守,需要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气度,也需要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性。除日常巡护、清淤除杂、排险堵漏外,管理处的桌上整齐的放着操作票、防汛值班表与闸门提降记录表。发令时间、操作时间精确到分钟,每日一笔一划的记录,工整而密集。
  “每天巡渠一点都不觉得枯燥,小时候吃过缺水的苦,现在看到农民用水越来越便利,收成越来越好,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”三同碑管理处副处长杨传红朴实的笑着。
  晋公庙、阴阳坡、马张河等七个管理处的渠管员们几十载往复,一丝不苟确保一汪清水顺利流入下游乡镇的万亩农田中,不敢有一日懈怠。正因每个岗位上的严丝合缝,才能共同托起这颗镶嵌在鄂西北土地上的绿宝石。
 
节水改造惠民生 牛肥谷香仓廪实
 
  行走在襄北大地,农舍灰瓦白墙,掩映在防护林的树荫下。晚稻的收割工作还未结束,田间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。高岗处,梯田如画;低洼处,阡陌相连。在脱粒机里沐浴后,金灿灿的谷粒正载着满满的喜悦坐着拖拉机回到许爱生家的谷仓。
  “我家就住在竹林桥镇,以前一年会有几次集中灌溉,渠道有时渗水,浇地成本太高啦,开始节水以后,24小时都能通水,浇地用水不仅方便了,用水成本降低了,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。”村民许爱生望着家中将要收割的地咧开了嘴。
  民以食为天,粮以水为先。总干渠是引丹灌区灌溉的大动脉,保障供水与工程的安全运行对“一市三区”田间地头及襄北农场132万人、180万头大牲畜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引丹工程投入运行30余年,亦面临年久失修,工程病险与混凝土老化问题凸显。
  老梁提到的节水工程就是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。2005年,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始实施,通过对渠道防渗衬砌、病险工程整治、渠系建筑物配套的改造,让工程安全运行有了保障,渠道输水能力增加,并于2019年6月完成单位工程验收。
  “项目开展以后,灌区内水利工程设施现状明显得到了改善。我们实施了灌区信息化工程,精确掌握灌区用水总量和亩均用水量”引丹局局长后开龙说。近期,引丹灌区修建了辅助工程设施涵养水源,保护生态。正如后开龙所说,因为有了丹江的水,鄂北千里荒岗,变成了粮食主产区。丹江水自流而下,滋润了160万亩良田。
  丹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水供应充足了,生态也要跟上,站在花问渠的岩石边,引丹工程管理局职员王少博很是骄傲,“现在你们只能看到成片的绿树,但是三、四月的时候,这里可好看了,两边都是樱花、梨花,来赏花拍照的人特别多。” 
  2006年伊始,引丹局开始规划生态灌区,开展“万株绿化”活动,前局长熊化国常身体力行,带领职工们在灌区内植树,寒来暑往,绿树成荫。截至目前,“绿满引丹”工程共种植150万株树木,绿化面积达8321亩,在灌区形成了一条极其靓丽的“三北”防护带,早春时节,游人如织。
 
 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岁月里,引丹灌区也走过了40载不平凡的历程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引丹工程管理局正戮力同心,砥砺前行,共同奋力书写灌区改革发展新篇章,使灌区的水更加清澈、山岗更加秀美、百姓更加安康,为鄂西北大地的丰收作出新的贡献。
责任编辑:宋蒲斌